发展新能源汽车光有产业政策不够,决定消费者买不买却是一根充电桩
2019年末,工信部发布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~2035)》(征求意见稿),预计到2030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。根据车桩比1:1的建设目标,未来10年,我国充电桩建设仍然存在6300万台的缺口,预计将形成超过10000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。
站在“新基建”风口,新能源产业方向也已从“大力造车”发展为“车桩协同”。充电桩行业看起来仍然是个香饽饽,但为什么现阶段电动车车主却时时刻刻要为充电操心?
这事还得从“充电桩补助”说起。
为便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,全国各地都发布政策,依照充电桩功率进行补贴。
在深圳,《2016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地方财政补助办法》《深圳市2017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》《深圳市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》等补助办法的出台,让很多企业都心动不已。
直流充电桩每千瓦补贴300元,交流充电桩每千瓦补贴200元,单个运营商在深圳建设充电桩总功率到达8000KW,就可以提出补贴申请。
并不高的门槛,催生的就是行业乱象。
首先,大量“僵尸充电桩”开始冒头。这些充电桩分布在荒郊野外,半天都没有一辆车经过。它们无人使用,几乎完全闲置,谈不上满足车主充电需求。
其次,低质量充电桩滥竽充数。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补贴政策,让很多企业铺设的是交流电的慢充桩,成本远远低于一个快充桩,他们大量铺货,“骗取”补贴。车主充电效率也很低下。
第三,盈利模式差熬死众多企业。想认认真真做事的企业不是没有,但整个行业目前还在摸索盈利模式,井喷之下,小鱼小虾熬不过,自然销声匿迹,由此又产生更多的“僵尸充电桩”。
也难怪大多数需要用车的群众表示:在充电便捷性没解决好之前,电动车不是一个好选择。
相关部门要想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,就不得不在“问题”上下功夫。
一是要完善补贴资金的政策。要从“补数量”变成“补质量”,设备是基础,但能解决问题的设备才是关键。相关部门不能只看“报表”,还要实地考察是否存在“僵尸”充电桩。要考虑到政策的实用性。
二是要严格把控补助资金的流出。要想享受补助,充电运营商要接受政府对平均充电收费标准、利用率、维护管理、互联互通等指标的考核。只有政府监管重点由建设向运营转变,才有利于提高公共充电桩的运营服务能力。
三是要找到行业的盈利点,提高行业的自律。充电桩企业宁可快些拿到政府补贴,也不愿意经营充电桩生意,有时候也反映了行业的盈利之难。相关部门和企业不能“守着补贴过日子”,无线充电、车主集资买桩等国外经验,都可以慢慢尝试。只有“开源节流”才能增强消费者信心和使用体验,提高新能源企业长久运营的信心。
发展新能源汽车固然有助于治理大气污染,但光有产业政策不够,决定消费者买不买的,却是一根充电桩。
城市管理就像箍木桶,消除短板才能提升幸福感。要让车主安心驾驶电动车,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好,这是迈向清源能源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