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供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充电桩成为“僵尸桩”

2020-06-09

        近来,成都的一些街道两旁,建设了不少供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充电桩。让人奇怪的是,有些地方的充电桩建设完成后,却迟迟不见投入使用,长期闲置无人问津。但是,不少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却仍然在抱怨,要么找不到充电桩,要么找到了,也可能没有投入使用,给自己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。

         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基础设施,充电桩的建设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至关重要。尽管,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3月底,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已达54.2万台,但有直接从事充电桩运营的企业表示,超过80%的充电桩使用率低于5%,有一些充电桩使用率甚至为0,成了“僵尸桩”。

       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主要原因首先在于不少充电桩布局点位不合理,市区多,远郊少;其次,不少城市引入了多家充电桩建设和运营企业,信息无法共享,数据不能互通,给用户查询哪里有充电桩,哪里的充电桩闲置可用带来了不小的障碍。第三,国内充电桩重建设却轻运营。企业往往为了占领市场,大规模建设充电桩,但一旦无利可图,就迅速撤退,留下充电桩无人维护,大量因为故障而无法使用,进一步降低了使用率,造成了恶性循环,让充电越来越难。

       面对不断攀升的新能源汽车数量,必须妥善解决充电桩的建设以及相关配套的运营,制定完善的市场准则,用好管好充电桩,才能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。这并不只是政府、企业或者用户哪一方的责任,相反需要三方共同配合,才能破解这一痛点。对于政府来说,除了不断推动充电桩的标准化建设之外,应当鼓励企业之间开放数据,逐步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,为用户使用消除障碍;对于企业来说,“跑马圈地”式的建设往往贻害无穷,要占领市场,就必须用持续稳定的服务收获用户的认可;对于用户来说,要意识到充电桩不仅是企业的财产,还是一种公共用品,不加保护的任意使用甚至破坏,就必须对所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